廣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計劃 (2019—2021年)

信息來源:廣州市科技局

http://kjj.gz.gov.cn/gzsi/xxgk_zwdt_tztg_wjgg/201909/bfb4f5059b804dd09facc45ec8ca1a68/files/f54da6ad83944cbfa0e09fdd83d0c406.pdf

發佈時間:2019-09

廣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計劃 (2019—2021年)

爲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 的十九大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綱要》中對廣州創新發展的定位和要求,落實省委“1+1+9” 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曆史機遇,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促 進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制定如下行動計劃。

一、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圍繞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總體戰略部署,落實我省 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的任務要求,打通“科學發現、技術發明、 産業發展、生態優化”創新發展全鏈條,支撐高質量發展,充 分發揮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核心引擎。堅持問題導向,加快 重點領域突破。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關鍵核心技術 攻關,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升創新成果轉化能力。 堅持需求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創新鏈、産業鏈、 資金鏈、政策鏈有效結合,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 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堅持改革引領,構建開放創新格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協同,構建開放式創新生態環境。


(二)總體目標。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形成創新發展的新動能和增長極, 打造輻射引領型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分 三步走:第一步,到 2021 年,在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和初步 建成國際科技産業創新中心的基礎上,初步建成科技創新強 市,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順暢,高精尖企 業彙聚,高端高質高新産業體系完備,風投創投活躍,孵化 育成體系完善,高端人才集聚,成爲在科技創新領域代表我 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引擎”,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 (R&D)經費占地區生産總值(GDP)的比重達到 3.1%,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 65%左右;第二步,2025 年,基本建成 科技創新強市,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成 爲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外溢“輻射極”,形成一批具有全球 影響力的高端産業集群,成爲全球金融資本、高端人才的“彙 聚點”;第三步,2035 年,全面建成科技創新強市,擁有世 界一流的大學、科研機構、創新企業,科技和人才成爲城市 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全面創新,經濟 高質量發展。

二、建設科技創新強市重點行動
(一)重大科技基礎創新平台提升行動。

1.工作目標。集聚大科學裝臵和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具 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實驗室,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 學中心。到 2021 年末,力爭籌建國家實驗室 1 家、建設廣 東省實驗室 3 家,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 22 家,實現國家大 科學裝臵建設零的突破。

到 2019 年,力爭建設 2 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 20 家。
到 2020 年,力爭籌建 1 家國家實驗室,建設 3 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 實驗室 21 家。
到 2021 年,力爭籌建 1 家國家實驗室,建設 3 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 實驗室 22 家,爭取 1 個國家大科學裝置落戶廣州。

2.主要任務。 科學謀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片區空間布局。加快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 南沙科學城、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含廣州大學 城)等“三城一區十三節點”建設。高質量、高標准推進“廣州 —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四核”和“十三節 點”建設,增強廣州—深圳雙引擎驅動力,強化廣州作爲穗深 港科技創新走廊和穗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樞紐中心城市功能。 支持廣州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推動廣州高新區 擴容。(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各區政府)

規劃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布局一批國家大 科學裝臵和重大創新平台。加快推動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 臵、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設施、華南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集 中布局建設,大力推進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爭創國家實驗室, 推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支持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的“天河二號”系統擴容升級,依托海洋綜合科考船、 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爭取新一批 國家大科學裝臵落戶廣州。(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科 技局,海珠區、黃埔區、南沙區政府)

重點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科研院所。落實服務科研院所建 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中科院珠三角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暨太赫茲國家 科學中心、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粵 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廣東硬科技創新研究院、北京 大學大灣區光子技術研究院建設。加強與全球頂尖高校和科 研機構共建聯合研究院,吸引海內外頂尖實驗室、研究所、 高校、跨國公司來穗設立全球領先的科學實驗室和研發中心, 打造前沿科學研究高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展改革 委,市委外辦,越秀區、黃埔區、南沙區政府)

著力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支持中山大學、華南理 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高校 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在穗高校廣東 省重點學科建設,推進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高水平大學 建設。加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 校區、中科院大學廣州學院、廣州科技教育城建設。引導駐 穗高校完善學科布局,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均衡協調發 展。(責任單位:市教育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局、重點項 目管理中心)

(二)源頭核心技術突破行動。

1.工作目標。基礎學科研究體系基本建立,突破一批前 沿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 知識産權。到 2021 年末,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 支出比重達 14%,遴選 20 個國際領先的前沿技術重大創新 團隊。

2019 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達 13%,重點支持 10 個國際 領先的前沿技術重大創新團隊。

2020 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達 13.5%,重點支持 15 個國 際領先的前沿技術重大創新團隊。

2021 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達 14%,重點支持 20 個國際 領先的前沿技術重大創新團隊。

2.主要任務。 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健全優化基礎與應用基

礎研究支持體系,針對國際領先的前沿技術重大創新團隊給 予 3~5 年連續滾動重點支持,在基礎前沿重點科學領域實 現一批從“0”到“1”的原始技術創新突破。鼓勵穗港澳大學和 科研院所互設機構,開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大型科研 儀器設備,共用科研數據資源。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粵穗) 開放基金,市財政每年投入 6000 萬元,支持穗港澳科學家 及團隊聯合實施大科學研究計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圍繞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新 能源、海洋經濟等重點産業領域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力 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創新項目形成機制,組織骨 幹企業、大院大所大平台凝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優化 評審機制和決策機制,突出“大專家”決策咨詢和評審作用,對有條件的專項領域推行“總師制”。組織實施重大專項,對 單個重大項目給予 1000 萬元左右支持,對需持續攻關的重 大項目給予持續投入、滾動支持。強化部、省、市聯動,主 動對接國家、省重大科技專項到我市布局並實現成果落地轉 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 衛生健康委,各區政府)

(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
1.工作目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路徑更加通暢、平台逐 步健全、體系不斷優化。至 2021 年末,技術交易合同成交 額突破 1200 億元,全市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服 務人才達 600 人。

2019 年,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突破 850 億元,全市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化技術 轉移服務人才達 400 人。

2020 年,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突破 1000 億元,全市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化技術 轉移服務人才達 500 人。

2021 年,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突破 1200 億元,全市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化技術 轉移服務人才達 600 人。

2.主要任務。

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路徑。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 化行動,共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開展在 穗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在五山—石牌高 教區、環中大、環大學城等區域重點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支持在穗科研院所發展,加速科研成果在穗轉移轉化。爭取 國家和省支持在穗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創新特別合作區試點, 促進港澳及境外科技成果在穗轉移轉化。(責任單位:市科 技局、教育局)

構建專業化國際化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加快華南(廣州) 技術轉移中心和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建設。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庫,用好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成 果轉化服務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有效對接。 積極培育和引進高端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培養一批專業 化、職業化的技術經理人隊伍。加強技術交易合同登記服務 機構建設,拓展技術交易合同登記網絡。聯合港澳培育一批 技術轉移服務示範機構,支持清華珠三角研究院、香港科技 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教育局、 科協,天河區政府)

(四)創新企業主體培育提升行動。
1.工作目標。實現企業創新主體數量與質量雙提升,實 現企業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雙突破,完善孵化育成體系。 至 2021 年末,高新技術企業超過 1.2 萬家,高新技術産品産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 51%;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 達 10000 家。

2019 年,高新技術企業超過 1.14 萬家,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 值比重達 49%;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達 9600 家。

2020 年,高新技術企業超過 1.17 萬家,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 值比重達 50%;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達 9800 家。

2021 年,高新技術企業超過 1.2 萬家,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 比重達 51%;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達 10000 家。

2.主要任務。 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企業群體。實施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

新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行動,跟蹤服務一批高精尖企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推動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升級爲高新技 術企業,支持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壯大爲規模以上企業和行業 標杆企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引進聚 集國內外高端要素,注重引進平台型創新企業,吸引高科技 含量的跨國公司來穗建設總部或研發中心。(責任單位:市 科技局、商務局,各區政府)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 心、企業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 優化國有企業創新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廣州國資國企投資基 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和對國有企業科技創 新的考核力度。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企 業牽頭和參與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創新平台建設,加大對科 技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積極推動龍頭骨幹企 業自主設立産業創新研究院,支持企業在境外收購、並購高 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優化實施企業研 發經費投入後補助政策,根據企業上一年度研發經費支出額 度分段定額給予不超過 2000 萬元的補助,加大研發費用加 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力度。(責任單 位:市科技局、國資委、稅務局、科協,各區政府)

優化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完善“衆創空間—孵化器—加 速器—科技園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引導孵化器和衆創空間提質增效,對創業項目及初創企業需 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務,擴大孵化器在孵企業和畢業企業規模。 支持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廣州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發展,建設 “僑夢苑”等一批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責任單位:市科 技局、港澳辦,增城區、黃埔區政府)

(五)産業技術支撐引領行動。
1.工作目標。産業技術創新支撐平台建設持續完善,産 業技術創新水平顯著提升。至 2021 年末,爭創國家級技術 創新中心 1 家、國家級産業創新中心 1 家、國家級制造業創 新中心或分中心 1~2 家,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35 家。

到 2019 年,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25 家。
到 2020 年,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30 家。
到 2021 年,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1 家、國家級産業創新中心 1 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或分中心 1~2 家,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35 家。

2.主要任務。 提升新興産業發展支撐能力。組織未來産業關鍵技術攻關,提高産業技術策源能力。組織開展重點産業領域技術預 測,完善科技創新決策機制。推進建設廣東新一代通信與網 絡創新研究院、廣東省大灣區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中 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廣州人工智能與先進計 算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産業基礎研究和前沿 技術支撐平台。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成一批 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 心,積極推進建設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國家先進 高分子材料産業創新中心、再生醫學産業創新中心、廣州國 家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

加快新技術新産品示範應用。探索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 創新産品政府首購制度,編制創新産品目錄,根據財政部有 關政策,加大對首次投放國內市場、具有核心知識産權但暫 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重大創新産品采購力度。推動重大創新 産品示範應用,爲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形成的重大創新産品 提供應用場景。實施首台(套)裝備、首批新材料獎勵制度。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 技局)

(六)創新産業格局優化提升行動。
1.工作目標。創新産業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先進制造業、 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成爲産業發展新支柱。到 2021 年末,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達 4500 億元,實施技術 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例超過 12%,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 70.5%。

2019 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達 3400 億元,實施技術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例超過 11%,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 68.5%。

2020 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達 4000 億元,實施技術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例超過 11.5%,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 69.5%。

2021 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達 4500 億元,實施技術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例超過 12%,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 70.5%。

2.主要任務。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入實施 IAB、NEM 産業行動計劃,制定未來産業培育計劃,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做強若幹千億級産業新集群。下好量子通信、航空維修、軌道交通、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及衍生技術等前沿産業布局的先 手棋。加快 5G 技術研發與商用步伐,加快互聯網協議第 6 版升級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國家級可燃冰科研總部基地和國家科技興海産業示範 基地。(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南沙 區政府)

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開展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行動,支持汽車、電子、電力、石化等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船舶和電子等軍工領域傳統優勢,支持中電科華南電子産業園和工信部電子五所總部加快建設。建設區塊鏈數字經濟創新區,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黃埔區、花都區、增城區政府)
加快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國際金融城建設,落實 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引導銀行業、保險業等金融行 業應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全面 提升金融業科技含量。做大做強信息服務業,實施加快軟件 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引導服務業企業充分運 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服務模式,著力培育産業新增長點。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監 管局,天河區政府)

(七)開放創新合作共贏行動。

1.工作目標。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加強與內地城市 協同合作,打造高層次雙向開放創新新格局。到 2021 年末, 國際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夥伴 25 家以上,國際科 技合作基地 60 家以上,與港澳共建協同創新平台 10 個以上。

到 2019 年,國際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夥伴 10 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50 家,與港澳共建協同創新平台 5 個。

到 2020 年,國際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夥伴 20 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55 家,與港澳共建協同創新平台 8 個。

到 2021 年,國際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夥伴 25 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60 家,與港澳共建協同創新平台 10 個。

2.主要任務。

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拓展與重點創新大國、關鍵創 新小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的創新合作。支持國際 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和公司來穗設立機構。支持高校、科研 機構、企業設立海外基金、孵化器和研發機構。積極參與國 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提升廣州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 位勢。促進跨國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發展,更好發揮中介機構 在引智引技引才方面的作用。(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 外辦,市商務局、市場監管局)

深化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健全穗港澳科技合作聯絡協 調機制,探索實施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流通的政策 舉措。面向港澳開放市科技計劃,允許具備一定條件的港澳 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市科技計劃。協同推進市財 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機制,允許項目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 地牽頭或參與單位。與港澳企業、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共 建協同創新平台,構建完善跨境産學研合作機制。在南沙探索成立粵港澳科技合作特區,打造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 的示範基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財政局、港澳辦,南 沙區政府)

加強與珠三角及內地城市協同合作。主動加強與深圳的 科技創新合作,構建更高層次更加緊密的創新合作模式,共 同打造科技創新強省核心引擎。依托白雲湖數字科技城等創 新平台,規劃建設廣佛科技創新産業示範區,增強廣佛強強 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園區共建、産業轉移、協同創新、 資源共享等方式,輻射周邊並深化與內地城市的協同合作。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白 雲區政府)

(八)高水平創新人才集聚行動。
1.工作目標。拓寬招才引智渠道,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加快推進人才制度改革,構築具有高度競爭力、輻射力、引 領力的全球創新人才戰略高地。到 2021 年末,力爭引進培 養 6 個國際頂尖戰略科學家團隊,打造 60 個青年衆創空間, 留學歸國人員累計 9 萬人。

2019 年,引進培養 2 個國際頂尖戰略科學家團隊,打造 20 個青年衆創空間,留 學歸國人員累計 8 萬人。

2020 年,累計引進培養 4 個國際頂尖戰略科學家團隊,打造 40 個青年衆創空間 留學歸國人員累計 8.5 萬人。

2021 年,累計引進培養 6 個國際頂尖戰略科學家團隊,打造 60 個青年衆創空間 留學歸國人員累計 9 萬人。

2.主要任務。 加快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實施“廣聚英才計劃”,辦好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等重大引智平台,率先實施更優人才永久居留政策,先行先試技術移民制度,發揮“人才綠卡”聚才 效應,加快集聚一批高端創新人才。加快推進南沙粵港澳人 才合作示範區建設,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積分試點,建立 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抓緊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 得稅優惠政策。健全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妥善解決符合條件 的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在居住、落戶、醫療、子女教育、保險、 融資等方面問題。(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人 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稅務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公安局、教 育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南沙區政府)

優化創新人才結構和布局。優化人才項目支持結構和總 體布局,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人才支持,加大對青 年科技人才、一線科技人才、企業科技人才的傾斜。建立梯 次人才培育架構,抓好青年人才培養,支持有能力的優秀青 年人才承擔重要任務。依托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打造 “青年創新成果廣州交流會”,爲海內外青年創新人才在穗發 展提供人才、技術、項目、資本“一站式”對接平台。(責任單 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科技局,團市委, 市科協)

推動人才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組 建市高端創新人才舉薦委員會。創新職稱評定機制,開辟突 出貢獻人才、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健 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引進或聘用優秀博士 和博士後,可根據市場標准采用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支 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在科技型企業從事與研究方向一致的兼職,也可在崗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轉化所得淨收入 可按不少于 70%的比例獎勵給個人(團隊)。賦予創新團隊 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探索實 施頂尖人才“全權負責制”。(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技 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局、國資委)

三、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主要保障
(一)強化創新政策保障。
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轉變科技行政部門管理職能, 探索建立既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又適合市場規律的科技管理 機制。以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爲核心,以結果爲 導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精簡優化科研項目過程管理。 研究制定創新績效評價及考核機制,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 貢獻、績效爲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強化對科技創新的法律保障和 政策支持,注重創新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推進《廣州市 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修訂工作,落實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 新的政策措施,認真落實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負面清單” 制度。建立健全職責明確、高效協同的科研誠信管理體系, 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促進科研誠信信息跨部門跨區域共 享共用,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要求的行爲零容忍, 倡導良好學風,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學術環境。(責 任單位:市科技局)

(二)強化科技金融聯動保障。
集聚風投創投資本。落實國家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 15 / 18

個人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我市鼓勵創業投資促進創新創業發 展的若幹政策落地。充分發揮市科技成果産業化引導基金作 用,帶動社會資本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探 索我市國有資本市場化激勵機制,研究制定我市政府基金在 推動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基金“募投管退”等方面的措施。推 進風投大廈、新三板大廈、創投小鎮、基金小鎮、財富小鎮 等功能區建設。(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展改革 委、科技局、國資委,各區政府)

加大科技信貸支持。逐步擴大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 規模,提高合作銀行和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的風險容忍度。 推動建立投貸聯動機制,鼓勵創業投資類企業與銀行進行信 息共享。推動銀行創新科技信貸産品,爲輕資産的科技企業 提供低門檻、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充分發揮科技保險作用, 促進企業和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完善知識産權質押 融資風險分擔及補償機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地方金 融監管局、市場監管局)

積極發展和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科技創新企業利用境內外主要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平台募集發展資金,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和完善我市企業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服務機制。建立支持科技企業重組並購機制,鼓勵企業通過重組並購做大做強。深度挖掘我市已有的廣州航運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知識産權交易中心等資本市場平台資源,推動科技金融發展。(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國資委、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


(三)強化創新文化生態保障。
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拓寬知識産權糾紛解決渠道,建立 快速受理、快速處理工作機制,縮短行政案件受理期限。不 斷創新展會知識産權保護工作模式,成立廣州展會知識産權 保護機構。構建完善的維權援助體系,建立知識産權舉報投 訴與維權援助“一站式” 服務平台。創新電子商務知識産權監 管模式,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作用,培育電商 知識産權保護試點企業和知名品牌。(責任單位:市市場監 管局、廣州知識産權法院、市委宣傳部)

大力弘揚創新文化。深入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進一 步培育“敢爲人先、敢冒風險、敢爭一流、寬容失敗”的創新 創業文化。舉辦《財富》全球科技論壇、小蠻腰科技大會、 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等高端會議 活動,打造廣州創新創業品牌活動,以創新創業帶動就業, 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科學普及,弘揚 科學精神,推進科普基地建設,辦好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廣 州科技活動周,提升廣州科普品牌活動影響力。講好廣州科 技創新故事,打造廣州創新城市形象品牌與創新名片。(責 任單位:市科技局、黃埔區政府)

(四)強化組織領導保障。
加強黨對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領導,充分發揮市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強化組織協調統籌,全面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市各有關部門、各區政府要緊密協作,形成合力,狠抓落實,明確責任單位和進度安排,大力推動各項任務部署和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充分發揮好媒體在科技創新宣傳方面的重要載體作用,加強輿論引導,讓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成爲全社會的共識。

 
 


About iStartup

iStartup@HK, a one-stop platform run by Cyberport, is designed to connect tech start-ups to investors and users seek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Through this virtual-pitching channel, tech companies can showcase their profile and products to attract funding and expand their business footprint.

    cyberport@HK logo